坚持原创引领 服务国家进步 高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教育部科技司
十三五期间,高校科技工作以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秉持引领革新、支撑进步、科教融合、开放协同、追求卓越的进步理念,深入推行革新驱动进步策略,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力提高新年代高校科技革新能力,为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高校科技革新基础雄厚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革新第一动力结合点,是国家革新体系的要紧组成部分。高校建有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集60%以上的全国高层次人才,高校两院院士在全国院士总数中占比超越40%。
20252025年,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到7820.8亿元,理工农医类RD(研发)职员全时当量由23.5万人年增长至28.94万人年,增幅23%。革新资源的汇聚为高校原始革新能力跃升和重点核心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2、自主革新能力显著提高
启动推行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和重点范围自主革新五五行动,立项建设了14个前沿科学中心和11个重点范围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大力提高高校原始革新和重点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健全高校科技革新基地平台布局,推进打造三纵一横为核心的科技革新基地建设体系,有效支撑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拓展。十三五以来,高校获得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创造奖,获得60%以上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牵头完成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水平研究成就集中涌现。清华大学初次成功观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达成世界物理科学前沿范围重大突破;上海交通大学研发了世界上最大非自航绞吸疏浚装备,达成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跨越进步。
3、服务经济社会能力达成新跨越
深入推行高等学校服务国家策略行动,推进高校主动肩负服务经济社会进步的责任和担当,高校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和国家重大策略的能力显著提高。高校的科技成就和社会服务为产业升级与高铁、核电、光伏、数控、高压输电、新能源汽车等范围提供了重点技术支撑。十三五以来,高校科技成就转化效果显著。
20252025年,高校服务产业、企业和社会需要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总额超越2147亿元。
2025年,全国高校签订技术出售合同13918项,较2025年增长45.1%;合同总金额67.5亿元,较2025年增长34.3%。高校科技成就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教育部组织高校迅速响应,重点围绕测试试剂、药物研发、疫苗研制等方面拓展紧急攻关,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共研制出44款测试试剂盒,获国内认证17款、海外认证41款,国内外销售量超亿份。抗体药物、蛋白重组疫苗、减毒流感载体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
4、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
十三五期间,高校科技放管服改革逐步深入,不断革新管理规范和方法,在机构运行管理、科研管理、健全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人事管理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政策导向,激起内生动力,调动科研职员积极性创造性,提高高校持续革新能力。深化科技评价改革,以提高高校专利水平和破除论文SCI至上为突破口,扭转高校评价导向;以作风学风、科研诚信等文件落实落地为抓手,突出科学精神、革新水平、服务贡献,切实推进作风学风转变。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联动效应渐渐彰显,高校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
5、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高校深层次国际合作广泛拓展,更多高校积极拓展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推进高校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在优势学科、技术范围拓展高水平的科研合作。推进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山大学天琴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地质大学全球地球深部探测计划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培育,进一步凝聚国际共识,为世界科技革新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策略。
6、科教融合效益倍增
支持高校科研职员提高专业常识水平、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将最新科研成就写入教程、融入课堂、传给学生。鼓励高校科研职员积极将科学精神、革新思维、科研办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在参与研讨式教学、参加科技项目研究过程中主动学习、自主革新。《2025高校革新能力监测报告》数据显示,在普通高校中,有53.9%的本科生参与过教师科研课题,12.8%的本科生参加过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学术大赛;65.0%的研究生参与过企业委托科研项目,20.9%的研究生独立在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十三五期间,高校科研支撑了280万硕士和30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十四五是高校科技革新工作达成优质进步的要紧时期,高校科技工作将贯彻落实新进步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推行转学风、提水平攻坚行动,进一步加大有组织科研,深化改革,持续提高高校原始革新和重点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为服务新进步格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